一份報告表示,在樓市持續低迷、融資環境惡化、企業資金狀況不佳的形勢下,如何將“儲備”的土地、待售商品房等企業存貨快速轉化為銷售收入已成為房地產開發企業發展的關鍵。建議開發商采取“銷售為王”的市場策略取代“利益最大化”的市場策略,將資金回籠放在企業階段性戰略的首位,積極采取打折、促銷等方式快速銷售。
廣發證券房地產行業分析師趙強預計,三季度房地產行業可能會有較大規模促銷活動,降價幅度大約在10%。
“雖然國際社會對中國樓市是否存在泡沫的爭論一直在持續,但大部分人還是認為中國經濟軟著陸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外資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速度較去年有所加快。”第一太平戴維斯北京公司投資部董事紀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樓市無疑仍是對外資最有吸引力的市場之一。
盡管如此,外資在中國樓市中的投資比例卻并不高。世邦魏理仕中國區首席運營官金勇告訴記者,一方面國內有換匯的限制,另一方面外資進入中國的手續非常繁雜,導致進入房地產市場的外資雖然有所增加,但和之前相比并沒有明顯差異。
“目前房地產企業在開發項目時所使用的資金,90%以上都是內資,雖然外資進入的總額較之前有所增加,但其占比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金勇說,做機會性投資的外資依然存在,但與之前相比已明顯減少,大多數外資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更多是長期戰略上的考慮。
外資對中國樓市來說并不是新鮮詞。2002到2003年間,外資就以基金的形式出現在中國樓市,在2006年前多投資一線城市的商業地產項目,以購買整棟商業物業為主。
他告訴記者,作為外資進入中國的主要方式之一外資基金,對回報率的要求較高,年回報率在25%—30%之間,遠高于銀行信貸和信托,因此一直不是國內房地產商融資的主要渠道。但是,隨著銀行信貸的進一步收緊,特別是在融資成本相對外資基金更低的信托受到限制后,外資基金更愿意進入獲利更多的房地產開發領域,而不再局限于整棟商業地產項目的買賣。
國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房地產開發商私下透露,經過幾輪調控后,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成本已遠比表面看起來高,甚至高于外資金融機構的融資成本,這才導致一些房地產企業不得不選擇外資。
易城中國對國內83家重點房企的大額融資記錄的統計結果顯示,與2010年相比,2011年一季度各大房企融資渠道中,境外資金超過銀行融資,成為開發商第一大資金來源,占比達到39%,遠高于2010年。
隨著房地產調控的步步緊逼,一向“不差錢”的房地產開發商開始感受到陣陣寒意。賣股、賣地、賣項目,十八般武藝上陣,難解房地產企業的巨額資金饑渴。有專家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房價很可能將出現較為明顯的松動跡象。
上一篇:山西保障房建設穩步發展 開工率居全國較高水平
下一篇:北京舊房改造將出現建設者名字刻上樓墻新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