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0日,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向立法會提交“香港特別行政區支援四川地震災后重建工作進展報告”,這份多達200多頁的報告結論是整體工程質量沒有出現重大問題,個別項目在施工工藝、建材質量和記錄管理上,仍有改善的空間。而正是這后一句話讓媒體抓住“把柄”,被誤讀為存在“不合格”。而引發了媒體以及全民的特別關注。
08—09年,香港先后撥款共90億港元,注入特區“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工作信托基金”,連同香港賽馬會的撥款和民間捐款,香港一共投入100 億港元支援四川災區重建。香港方面對援建項目質量要求極其嚴格,以確保用好這100億港元。每次技術檢查和竣工驗收后,港方都實時向川方通報須跟進事項,然后在復檢時再檢查問題是否已經適當處理。
近日,香港大學一位教授在微博中援引香港媒體報道稱,援建四川災區項目“六成不達標”。人民日報記者求證該香港報紙獲悉,港報將“復檢跟進”算不合格,例如教學樓指示牌太少即被認定不合格,存在以偏概全。港府四川重建組組長麥齊光亦指該報道誤導公眾,不是一個誠實的報道。
以東汽小學為例,“技術檢查概要”提出了兩個方面的問題,質量管理存在“運動場混凝土地面有裂痕,需修補”,跟進工作則顯示:今年1月的復檢確認,川方已經完成整改。而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教學樓出口指示牌不足、學前班教室二樓走廊出路指示牌方向錯誤。”跟進工作一欄填的是“川方正積極處理,發展局稍后將復檢跟進。”港方相關負責人認為,建筑的目的是使用,所以像教學樓指示牌太少這樣的問題,也要提出,因為這會對將來的使用者造成不便。
很顯然,香港方面對待工程質量的確細致入微,不僅“混凝土地面有裂痕”要求整改,就連“教學樓指示牌不足、方向錯誤”這類“旁枝末節”都不放過。任何一個施工要素不達標決不通融,而是通過嚴格的“復檢跟進”流程把好最后關口,真正做到“確保每個項目在交付使用前,所有涉及設施安全和正常運作的問題已合理解決。”
而反觀內地,在同類工程管理及質量方面卻明顯差了一截。雖然參與對口援建的省市眾多,工程浩大,但官方和媒體對于項目的具體運作及監管情況通報不多,相反各種負面消息接踵而至。除了四川樂山、綿陽、廣元三市的三位副市長因涉嫌災后重建資金違規而相繼落馬外,一些重建項目更是不斷拉響質量“警報”:2010年4月,國家審計署通報四川彭州市白鹿小學教學樓78個基礎承臺中,有34個軸線偏移超出國家規范標準;5至6月,北川縣陳家壩鄉雙堰村災后農房重建存在質量問題,鑒定結論為“部分構件混凝土抗壓強度及外觀質量不符合設計圖紙和國家規范要求”;7月1日,四川省綿竹市漢旺安居房C2區27棟樓部分倒塌,有網友質疑其是豆腐渣工程,當地官方辯稱“由于存在略微傾斜”,所以被相關單位拆除重建。
最近適逢號稱“世界最長跨海大橋”的青島膠州灣大橋正式通車,當人們無比自豪地駕車行駛在新橋橋面的時候,卻驚異地發現兩側護欄沒有安裝完整,大量螺絲尚未擰緊,為此發出一片噓聲。而大橋總工程師則稱,該橋已具備通車條件,護欄、螺絲這些附屬設施現狀并不影響大橋通車。因為根據交通部相關規定,已經交工驗收的高速公路,允許護欄等附屬工程在通車后繼續施工完善。而讓人所不解的是,超長全鋼集群大橋畢竟不完全等同于地面高速公路,其安全性能必然有著更加嚴格的要求,為何非得爭分奪秒地開通,而不像香港所秉持的那樣“確保所有涉及設施安全和正常運作的問題已合理解決”,然后再交付使用以使公眾更加放心呢?
根據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看出,在工程質量管理的意識與實踐方面,內地與香港明顯存在著差距。從中也不難窺見為什么在我們周圍時常發生諸如“房歪歪”、“樓脆脆”之類的惡性事件。而香港在援川工程中的“苛責精神”無疑給內地上了新的一課,值得相關機構和從業者不斷學習與借鑒。
透過香港媒體的冒失性“挑刺”,我看到的是香港政府對待援川工程十分“苛刻”的一面。從最新披露的諸多工程細節中,不能不讓人發自內心表示折服和肅然起敬。給內地房產及其他市場上了生動而細致的一節課。
上一篇:“新個稅”實施導致外地人京城購房銳減至一成
下一篇:遼寧和諧發展棚戶區改造 實現質量速度雙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