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以來,大同市扎實推進生態建設工程。2013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項目,計劃建設水源工程522處、節水工程251處,計劃投資14150萬元,到目前已全部完成。
十多年前,大同市水土流失面積979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9%,全省確定的13個風沙縣大同市有7個。風大、沙多、水土流失不僅威脅大同市的生態、糧食和防洪安全,也直接影響到京津地區,因此,被國家確定為京津風沙源和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2000年起,大同市正式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項目,涉及9個農業縣區,項目內容主要包括小流域治理、水源和節水工程。到目前,全市已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面積1038.96平方公里、水源工程3864處、節水工程1589處,總投資78449萬元。
把肥土留在田野
項目啟動以來,我市緊緊圍繞生態立市目標,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將生態建設與農村小康建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移民搬遷、縣域經濟發展等相結合,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通過建設梯田、壩地、造林種草等措施,蓄水、保土、保肥,有效地提高了土地肥力,土壤理化狀況明顯改善。實現年保土量31.8萬噸,按每噸表土含氮70克、鉀6克、磷200克計,年保住22.3噸氮、2噸磷、63.6噸鉀等有機肥料。土地利用率由原來的80%提高到現在的95%,項目區內有76%的農民因項目實施而增加了收入。陽高縣10年新建節水和水源工程462處,管灌節水面積5.1萬畝,年增產糧食1300萬公斤,年增加收入6200萬元。大同縣抓住項目實施的有利時機,發展一縣一業,近年新增黃花面積3萬畝,經濟林面積3.3萬畝。通過實施水源節水以及小流域治理工程,全縣年產干黃花750萬公斤,產值達1.35億元。
將泥沙鎖在溝坡
為了構筑綠色屏障,大同市不斷總結適合當地水保治理的科學辦法,成活率達到90%以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各縣區在小班調繪和淤地壩測量上都采用了GPS先進技術。陽高縣運用“徑流林業”、帶土移植、地膜保墑等技術,提高了綜合治理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渾源縣推廣徑流整地技術、容器育苗技術、喬灌草混交技術、經濟林栽培豐產技術及覆蓋等技術,苗木成活率達98%以上;靈丘縣應用核桃樹套袋栽培技術,比傳統栽植技術成活率提高20%~30%。
圍繞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市、縣、鄉、村先后注入資金6.83億元,建設精品工程28處。新榮區王堂窯流域總面積61平方公里,區、鄉、村三級先后投入資金1.86億元,治理面積50.6平方公里,治理度達83%。左云縣將軍臺流域水保治理工程,流域面積11.38平方公里,治理面積9.28平方公里。承擔治理任務的左云縣張家場鄉,在國補資金投入200萬元的基礎上,先后自籌資金447萬元,完成溝壩造地1400畝,小流域治理8895畝,栽植檸條189萬株,樟子松40.54萬株,新疆楊、云杉8000余株,保存率之高、生態效益之好,均居全市前列。
經過治理,我市項目區土壤侵蝕從項目實施前每平方公里3000噸~2000噸,降到每平方公里1800噸~1200噸。全市揚沙天數由原來的30天左右減少到15天左右。
讓生態之“樹”根深葉茂
在十多年的項目建設過程中,大同市嚴格實行項目管理法人制、工程建設招投標制、合同制、工程監理制和資金撥付報賬制,嚴把發包、質量、檢查驗收和資金撥付四道關。
在施工過程中,堅持以專業化治理為主,同時動員全社會力量多措并舉。渾源縣在項目實施的開始,就請來了全省技術過硬、標準質量高的隰縣水保治理專業隊施工,一直堅持到現在。陽高縣建立了8支專業隊,專搞項目里的節水工程,取得明顯成效。各縣區每年選派5~10名青年農民到先進地區學習取經,從2001年起,大同市先后組織130人次到隰縣、偏關、呂梁等地學習。
目前,全市水保治理專業隊已經達到48支,總人數1460人,其中技術骨干占20%。在突出專業治理的同時,大同市制定扶持大戶優惠政策,實施大戶治理,全市治理大戶發展到142戶,累計完成投資3000多萬元,完成治理面積21.71萬畝。新榮區農民金廣瑞在彌陀山流域承抱1萬畝“四荒”地,實施喬木種植,成活率達90%以上。左云縣店灣鎮,推行“一企一溝”治理模式,不僅貫徹落實了水保監督“三同時”制度,而且還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推行一企一溝的治理模式,經濟效益比較好的企業承包一條溝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
為了進一步攻固治理成果,我市還積極推進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把工程建后管護責任落實到人,實行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做到責、權、利相統一,確保工程效益長期發揮。全市大力實施畜牧業振興計劃,推進養殖小區建設和家庭牧場建設,封山禁牧,鞏固了生態建設成果。
上一篇:育才北路39小門前車輛急不減速險撞學生還罵人
下一篇:12月6日大同市通報城鄉清潔工程達標驗收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