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這幾天,取消限購的傳聞突然多了起來。天津住建委、發改委雙雙辟謠:傳言不實。
近日,針對“ 鄭州 市戶口可放寬購買第三套、外地戶口可放寬買第二套”的傳聞,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有關人士表示:沒有接到相關通知,以官方消息為準。
無獨有偶,就在上個月, 天津 傳聞“外地客群,由企業統一申報,不用落戶即可享受天津市民購房同等資格”……
再往前追溯,幾個月前,地處環京區域的河北懷來傳 聞“購政策已經廢止,購房不再受套數限制”,這一消息一度得到媒體證實,但隨后當地回應:
如今,強二線城市傳聞“取消限購”又遭辟謠,釋放了什么信號?
每隔幾年,樓市總會出現“取消限購”的傳聞。
了解中國樓市周期的都明白,每一次 “取消限購”傳聞涌現之際,一定是樓市遭遇橫盤乃至下跌的困擾。
這些傳聞 有些是利益群體純粹的炒作 ,借此托市;有些則是 無風不起浪的試探 ,旨在試探輿論反應和上級態度。
這一次也不例外。
天津、鄭州作為北方經濟第二城和第四城,均為萬億GDP城市。但2020年以來,兩地樓市同時遭遇調整,房價出現明顯回調,同比跌幅均在4%以上。
這種場景在北方城市尤為常見。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在納入統計的70個大中城市里,有24個城市房價同比下跌, 鄭州、天津、太原、濟南、青島、石家莊、呼和浩特 等北方二線城市在列。
由于這一數據只統計70個大中城市,三四線城市被排除在外。參考第三方市場數據,多數北方城市房價都出現了明顯回調,而南方城市則是漲跌參半。
不僅如此,這些二線城市 二手房掛牌量集體創下了新高,不少城市已經突破10萬套 ,而許多城市二手房的年成交量只有五六萬套。
事實上,相比限購傳聞,已有北方城市率先祭出了“救市”大招。
近日, 哈爾濱 出臺穩樓市政策,除了備受關注的“鼓勵房企降價促銷”之外,監管資金只留存3%、公寓水電按民用執行、繳納6個月公積金即可貸款等政策更具實質托底效應。 (參閱《》)
鄭州 雖然沒有取消限購,但同樣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近日鄭州出臺土地開發新政,重提 “鼓勵貨幣化安置” 。
貨幣化安置,正是棚改的標配,成為許多城市房價上行的催化劑。
與之相對應,不少南方城市仍在加碼樓市調控。從7月至今, 深圳、東莞、杭州、南京、成都、無錫、常州、廈門 等地的樓市調控一波接過一波。
這種樓市格局的出現,為 “樓市分化” 提供了再清晰不過的注腳。
回顧過去,中國共有兩波取消限購的浪潮。
第一波是2014年。
北京最早于2010年出臺限購政策,這是樓市限購首次登上歷史舞臺,到2013年已經覆蓋到絕大多數一二線城市。
然而,2014年,中國樓市陷入高庫存的困境,取消限購成了幾乎所有城市的共識。
那一次,除了北上廣深之外,所有城市最終都得以取消了限購政策。 伴隨漲價去庫存、大水漫灌、棚改貨幣化等政策,房價迎來一波大幅上行。
從2016年開始,限購重回樓市調控舞臺,與限貸、限售、限價一道成為樓市調控的基本標配。
到2020年,除了 重慶 等個別城市外,幾乎所有一二線城市、部分三四線城市又回到了限購的桎梏。
第二波則是2020年至今。
最早是在疫情期間,面對疫情沖擊,以青島、濟南、柳州、赤峰、海寧、寶雞、駐馬店為代表的10多個城市試圖變相松綁樓市調控。
然而,這些政策最終都遭遇了“N日游”的尷尬。即便疫情沖擊之大前所未有,樓市調控仍然守住了相當的底線。
畢竟,限購不同于其他樓市調控,這是最核心的樓市政策。 一旦限購取消,相當于打開了樓市的潘多拉魔盒。
如今,疫情沖擊逐漸消退,但許多城市的市場行情并未好轉,“取消限購”的傳聞再度沉渣泛起。
這一次能如愿嗎?
必須承認,地方政府不乏取消限購的沖動,但樓市向來存在 “央地博弈” 。
與地方政府只顧眼前利益相比,中央看到的是全局和未來,更在乎金融風險,也更在乎實體經濟。
就在剛剛出臺的十四五規劃建議里,再次提及了房地產,重點有三:
一是,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 。雖然房住不炒看起來只是例行重申,但置于十四五規劃中,相當于為未來5年——2021-2025年——定了調。
二是,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 注意,這里的著眼點在于住房消費,而非住房投資。消費與投資,可謂天壤之別。
三是,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 這一定調至為關鍵,沒有否定房地產的重要地位,但同樣傳達出房地產不能繼續位居壓倒性地位的信號,房地產仍舊要發展,但必須與實體經濟相均衡。
顯然,無論是十四五時期還是更長遠的未來,房地產作為拉動諸多產業的重要行業,輕易不會大幅削弱,而任由房價上漲,同樣不利于經濟的長遠發展。
所以, 政策的主基調是穩,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這一定位一直沒有改變。
在穩樓市的大原則下, 大熱必有調控,遇冷則有一定松綁 ,這是一再得到證明的樓市鐵律。
可以料見,熱門城市的調控還會不斷疊加而來,而冷門城市也能獲得一定的松綁空間,但 松綁是有底線的 ,不是什么松綁都會被允許。
這一次,“取消限購”能否突破重圍,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