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房價上漲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房價上漲本身,金融周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房地產的抵押品屬性。
信用貨幣時代,債務杠桿引發的金融危機,部分反映的是對國家信用透支的一種出清。債務杠桿的不斷積累和金融危機的頻繁發生,背后實際上反映的是國家信用的透支。
一者表現為信用貨幣體系下,政府開支在本質上是軟約束的(現代貨幣理論,MMT);二者表現為政府所承擔的各種隱性擔保的角色,如央行的“最后貸款人”角色。
大蕭條被伯南克稱為“宏觀經濟學的圣杯”。據筆者的理解,不僅是因為它孕育了宏觀經濟學,還因為它引起了經濟周期的結構性變化和經濟分析范式的轉變。
大蕭條之前,在金本位制的約束下,經濟的金融化和杠桿化程度較低,貨幣數量的變動是解釋經濟周期最重要的單一變量,信貸、物價和產出等與貨幣的波動性高度一致。貨幣與信貸可以被看作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非金融部門信貸杠桿與貨幣和總產出的關系在1970年之前的100年時間里都非常穩。
大蕭條之后,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之后,貨幣與信貸和周期的關系顯著弱化,金融變量——信貸、抵押、杠桿和不動產價格——等成為解釋周期的最重要變量。
與大蕭條之前相比,之后的經濟周期的波動性下降了,但金融周期卻在加強,金融危機——貨幣危機、銀行危機和股災等——成為更具毀滅性的尾部事件和引發實體經濟衰退的誘因。
金融周期比經濟周期更應該受到關注。但主流經濟學界卻對此選擇了“善意忽視”,不僅是將貨幣,而是將金融整體性地從模型中消除了,因為貨幣(理性預期)和融資結構(MM定理)都被認為是中性的。
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了宏觀經濟理論界和實踐界認真思考,Romer和Solow等這些殿堂級的理論經濟學家和頗有影響力的市場經濟學家RichardKoo都言辭激烈地批評了主流經濟學脫離實際的現象。
雖然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出現房價下跌的現象,但2008年金融危機的不同之處在于,房價下跌幅度較大,而且更多的是一個原因,而非結果。 何時種下這個“因”?這個故事就得從大蕭條開始講起。
房地產金融化的開始
房地產金融化的起步階段,內容主要包括擔保和抵押貸款二級市場的建立。
根據Jorda-Schularick-Taylor(2017年)的數據庫,大蕭條前,美國房價指數的周期高點出現在1925年,而后不斷下行。圖1是以1925年為基期繪制的,如圖所示,1929年股市崩盤之后,房價加速下滑,至1934年降到75.95點,降幅24%,直到十年后的1944年,才超越1925年的前期高點。在此期間,美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來恢復房地產市場的景氣。
除了美聯儲向商業銀行提供流動性外,其他重要措施包括:
首先是《1932年住房貸款銀行法》,成立了聯邦住房貸款銀行(FHLBs)。它有權從財政部直接獲得貸款支持,并主要向非銀行儲蓄機構提供流動性。
其次,《1934年國家住宅法》(NationalHousingActof1934)。法案頒布之時,美國房地產市場正處在周期的谷底,其目的就是想利用房地產撬動信用。雖然當時起到的杠桿效果有限,但對于房價的托底效果是存在的。
法案成立了聯邦住房管理局 (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FHA),隸屬美國政府,主要職能是通過抵押貸款保險推動建立住宅融資體系,以穩定抵押貸款市場。FHA負擔的主要是收入水平較低,從而只能承擔較低的首付比例貸款的個人或家庭。正是FHA的成立,才有了分期付款形式的抵押貸款的發展,一方面放大了杠桿;另一方面,為后來的證券化業務鋪了路。
第三,1938年,成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FNMA),即房利美(FannieMae)。住房抵押貸款的期限比較長,20年以上的居多,所以缺乏流動性。而且,直到1975年以前,法律都是禁止銀行跨州經營的。所以,進一步限制了抵押貸款的流動性。為此,房利美的成立,目的就是增加抵押貸款資產在二級市場上的流動性,反向賦能一級市場,降低購房成本。房利美增加流動性的方式就是購買和出售住宅抵押貸款,這樣就創造了一個二級市場。
第四 ,二戰尚未結束(1944年),美國國會就通過了“退伍軍人權利法案”(Gi bill),成立退伍軍人管理局(Veterans Administration,VA),專門研究退伍軍人和預備役老兵的福利問題,其中就包括住房問題,方案之一就是由VA提供擔保,幫助退伍軍人申請住房抵押貸款,其杠桿可以放大到10倍,即10萬美元的房屋,可以申請9萬元的銀行貸款,其中有一部分還達到了100%的比例。
而這本身,又為房地產的金融化奠定了基礎,房價和金融化形成了正反饋機制,這也是金融周期的最重要特征。
從金融化到泡沫化
房地產金融化的起飛階段,內容主要包括美國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的建立、二級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和證券化業務的起步和擴大化。
第一,上世紀60年代末,REITs市場得以建立。 一方面,有助于緩解房企融資難問題;另一方面,也拓寬了居民投資渠道,使得個人投資者和一些機構投資者也能享受到房價上漲帶來的收益。
根據美聯儲的數據,美國的REITs債務規模在1968年之前都為零,1968年一季度的數據為1.5億美元,1969年二季度首次突破10億美元,1973年一季度首次突破百億美元。 1975年四季度到1985年一季度,REIT市場發展停滯,存量規模長期維持在50億美元左右。 從1985年二季度之后,REIT市場扶搖直上,12年間(1997年二季度),突破1000億美元,到2014年12月,又突破萬億關口,截至2019年二季度,REIT債務總規模為1.26萬億美元。 但是,與抵押貸款相比,REITs規模仍然較小,最新數據顯示,美國抵押貸款債務總規模為15.6萬億美元,REIT僅為抵押貸款市場規模的8%。
第二,擔保的嵌套。 1968年,房利美一分為二,分別是:(1)現在的房利美;(2)政府國民抵押貸款協會,即現在的吉利美(Ginnie Mae),其初衷是“利用美國政府的信用和信譽”來支持FHA和VA抵押貸款市場的發展。
吉利美與兩房有顯著區別。 (1)性質不同。 吉利美隸屬于美國住房與城鄉發展部,所以是聯邦政府機構,而兩房是政府支持企業(GSE),是上市公司,雖然政府也有隱性的擔保角色; (2)職能不同。 吉利美是擔保機構,兩房是經營抵押貸款業務的機構,也是非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發行機構。
需要強調的是,吉利美本身是不發行證券的,只提供擔保,真正的發行人是貸款人,如商業銀行、非銀行儲蓄機構和專業的抵押貸款銀行。 只有當這些貸款符合吉利美的承銷標準時,吉利美才允許它們發行MBS,并向投資者承諾,一旦出現違約,由美國政府還本付息,所以是全權擔保,無信用風險。 當然,發行機構需要向吉利美支付擔保費。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機構與GSE擔保抵押貸款的債務增速明顯提升。 1980年二季度首次突破千億美元關口,十年后,1990年四季度突破萬億關口,到2008年四季度,達到峰值,為5.38萬億美元。 危機之后,僅用了一個季度,存量規模就降到了1萬億美元,與1990年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