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探索宅基地退出 土地改革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發布時間:2014-07-22 來源:0352房網 編輯:楊曉敏
摘要: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已在安徽國土廳內部印發!秾嵤┓桨浮啡娘@示,該方案是對2013年安徽省政府公布的《深化農村改革試點指導意見》逐條落實,并將任務分解到處室和廳分管領導。安徽土改終于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其中允許集體
建設用地流轉和激勵宅基地退出等有關探索,對于現行
土地管理制度突破較大,安徽對此次改革提出了“試點先行,風險可控”的原則。
探索宅基地退出
探索土地流轉新機制以及建立宅基地退出補償激勵機制是安徽版土改的重頭戲。
《實施意見》提出,在符合
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可以通過出讓、
租賃、作價出資、轉讓、出租等方式,按照現行建設用地標準,用于工業、商業、旅游和農村
住宅小區建設等。同時,農村村民主動退出宅基地的,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予以補償或政府獎勵,并采取其他手段進行激勵。
安徽社科院鄉鎮所所長謝培秀認為,宅基地退出后有幾個可能的用途,復耕成耕地,或是將來進入集體建設用地的范疇,而宅基地退出后,釋放出的指標將非?捎^。
這也是安徽土改的現實迫切之所在。
數據顯示,2002-2013年,在大規模農村人口轉移進城的10年間,安徽農村土地的人口承載力從每平方公里的4126人下降到2822人,農村人均建設用地從242平方米增加到360平方米,大量空置宅基地缺乏流轉或退出機制,導致空心村加劇。
與之相反的是,城鎮建設用地指標日顯不足。根據安徽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計,到2020年,安徽全省建設用地總規模2988.84萬畝,但到2013年底,建設用地總規模已達2905.35萬畝,指標只剩下83.49萬畝,剩下的7年每年平均建設用地空間不足11.93萬畝,無法滿足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對土地的需求,這在經濟較發達的皖江地區尤為緊迫。
對此,安徽一直以來期望國家批準在皖北地區試點“人地掛鉤”,并通過“人地掛鉤”在皖北的大規模實施來實現南北土地指標的合理漂移。
因此《實施方案》中關于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宅基地退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交易
市場等舉措,直接針對以上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即在增量嚴控的情況下盤活存量。
這一套制度環節打通后,市縣政府將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騰出的建設用地指標可以在省級統一平臺交易,調劑到異地使用。
“它是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升級版’,解決增減掛鉤不突破縣域范圍和總量控制的限制問題。”安徽國土廳廳長孫愛民說。
確權時間表
作為農地改革的基礎性工作,當地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也確定了時間表。根據實施方案,安徽將在2015年完成20個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縣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2017年完成全省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同時加快建立城鄉建設用地統一登記信息查詢系統,啟動
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
據了解,截至目前,安徽各區縣乃至鎮基本都已召開確權工作動員會,有的地區還展開大規模的培訓。
由于確權工作體量龐大,涉及各方,是否有充足的資金保障也考驗著地方尤其是基層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