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樓市進入新常態:地方救市政策將繼續松綁
發布時間:2015-01-07 來源:0352房網 編輯:木子
摘要:2015年將在2014年
樓市大轉折之后,進入一個相對平靜的新常態,在這種新常態之下,行政性管制
政策將全面退出、地方救市政策也將續演松綁的故事。
最新
數據顯示,2014年12月主要
城市成交面積迎來新高,環比增長21.22%,同比2013年也增長9.79%。這一爆發性增長,被外界認為本輪
房地產行業
調整筑底結束。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此次上升只是因部分特殊原因造成,并不能看做完成筑底。
不管筑底是否完成,2015年將在2014年樓市大轉折之后,進入一個相對平靜的新常態,在這種新常態之下,行政性管制政策將全面退出、地方救市政策也將續演松綁的故事,房地產企業的去
庫存和跨界轉型將貫穿這一年,
市場也將在全面分化中進入中速增長。
政策恢復常態忙松綁
2014年,房地產政策一改過去
限購、限貸、限價等全面束縛,回歸市場主導常態。截至目前,僅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及三亞5個城市仍存限購政策外,其余全面解除。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年底召開的
全國住房和城鄉
建設系統工作會更加確定了政策“空擋”,首次在2015年重點工作中,也是8年來首次未提“房地產
調控”、“限購”兩個牽動行業命運的關鍵詞,意味著2015年中央層面不會對樓市進行大力度調控。
但值得注意的是,“空擋”不意味著政策缺失。在為避免房地產硬著陸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將加速推出更多的救市政策。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表示,“一、二線城市
房價的繼續下滑將是大概率事件。隨著
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及調控政策的主方向向支持住房消費轉變,仍在堅守限購的五個城市有望全面放開。中央和地方也有望繼續推出救市政策。”
的確,在2014最后一天,北京就發布從2015年1月1日起,北京住房
公積金實行
新政,購買政策性住房或套型建筑面積在90平方米(含)以下的首套自住住房,
貸款最高額度上調至120萬元。這意味著,基準
利率下,與商貸相比,
公積金貸款120萬30年總共可少繳利息三十余萬。
業內人士認為,這是
一線城市首個明顯救市政策,也更為一線松綁行政性限制政策開了口子。
與此同時,地方也采用補貼、減稅、落戶等政策救市。
原華遠地產任志強認為,地方政府財政在短時間內難以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降息、降準等金融政策再次放松指日可待。例如,鋼鐵、水泥、玻璃等是房地產上游,家電、
家裝、建材等是房地產下游,相關40個行業中在房地產下滑中都處于下滑趨勢。“
投資在GDP之中所占的比重仍然是最大的,大概占到48%,但房地產的下滑,大約影響了GDP至少0.3個百分點。”
CRIC研究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A股139家房企存貨達2.23萬億元,環比上升5%。其中,4家大房企存貨環比微增3%;15家中型房企存貨較年初上升了25%;120家小房企增幅居中。部分庫存消化周期超18個月、同比漲幅超1倍的房企包括:大名城漲128%至26.36個月,蘇寧環球漲154%至22.57個月,深振業同比增長135%至18.53個月。
與此同時,中金公司近期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很多房企的
土地儲備規模較大。例如,萬科的土地儲備規模為10000萬平方米,保利為7660萬平方米,
恒大為15100萬平方米。
住房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認為,目前
房產預售的面積占施工面積的比例是近幾年最低的水平,不到10%。最高點的時候,大體預售和
銷售的房屋的比例是16%,說明在建房屋中90%未賣出去。
“另外,截至去年10月份
商品房的銷售,包括
現房和預售商品房和賣出去的面積,占到正在施工的商品房面積的比例是歷史最低的。這就意味著當前商品房整體的供應量是比較大的,賣得少,建得多。”秦虹說。
“在庫存高企的背景下,2015年重點仍是去庫存。”中原地產市場總監張大偉表示,在去庫存的同時,房企開啟了轉型之路。
作為房企龍頭的萬科率先轉型,定位“城市配套服務商”。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北京公司總經理毛大慶表示,在今年目前170億元的銷售額中,銷售業績占比比較復雜,大概有130億元來自
住宅及部分散售型物業,其次是政府回購15億到16億元的
保障房,剩下的則是來自零星的社區商業銷售。
恒大地產也在房地產之外,開啟了賣水、賣奶粉,進軍農業,甚至是醫院。與此同時,當代地產,遠洋地產聯合互聯網企業玩起了眾籌。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表示,房企規模化達到一定階段,勢必會面臨多元化轉型的問題,尤其是在傳統住宅市場已經進入“白銀時代”的大背景下,房企面臨多元化轉型,包括以分享城鎮化為核心的“地產+X產業”、以分享老齡化為核心的養老地產、以分享城市化為核心的商業地產等各種業務布局,甚至積極與互聯網公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