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先要綠水青山,再要金山銀山”,這是山西省大同市近年來著力實施的“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的發展理念和生動實踐。從2008年起,有著歷史文化名城和煤炭能源基地之稱的。
大同市著眼長遠,以生態立市,連續投資16億元發展城市綠化,使大同市跨入省級園林城市行列,正向國家級園林城市沖刺。大同市委書記豐立祥說:“我們針對生態環境脆弱的問題,傾全力打造北方綠化生態園林城市,著力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實現由傳統的老工業城市向生態工業強市轉變,努力建設山川秀美、生態宜居的美好家園 。”
走進大同,讓人有一種全新的感覺,仿佛置身于江南園林。大同變了,能栽樹的地方栽上了樹,能種花的地方種上了花,能植草坪的地方植上了草坪。街心花園、園林化小區、園林化庭院遍布大街小巷,整座城市被層層綠色包裹,大同的主色調從“灰黑色”變成了綠色。
大同市園林局局長王建寶告訴記者,從2008年以來,大同市委、市政府動員全社會力量,大力實施規劃造綠、拆違建綠、見縫插綠、補植增綠、立體綠化,進行公園建設,道路、庭院、居住區等附屬綠地建設和環城防護綠地建設等一系列綠化工程建設。全市新增城市綠化面積2000多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7.46%、32.64%、7.72平方米,分別比2007年提高了5.87%、7.84%和2.52平方米,使“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樹成林,花成片,綠成景”的夢想變成現實。
2008年伊始,大同市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名城保護修復工程全面拉開。在規劃建設名城保護修復工程中,大同市政府要求城市綠化要同步進行,城市各角要“見縫插綠”,在市區內,凡是有空閑的地方,全部種草植樹,街道拐角處、社區街道旁、居民住宅區、單位庭院內,巧妙地把綠化與美化有機結合,讓綠色景點成為連接空間與人群的紐帶。據統計,2008年以來,市區新建小景點150多處,總面積48.4萬平方米,栽植喬灌木3133株,鋪設草坪2.6萬平方米,達到市區范圍無裸地、無空地。與此同時,各單位開展園林化達標爭論。
先創優活動,各社區街道開展綠化美化評比競賽,各開發建設項目嚴格執行“綠色圖章”制度,新建居民住宅小區綠地面積必須達30%以上,使全市441家單位和小區達到園林化標準。
在道路建設中,大同市提出“綠化先行”,將綠化設計放在首位,以一路一景撐起城市綠化“骨架”。從2008年到2010年,大同市投資120億元改造新建了103條道路,總里程380公里,御東新區83公里的道路框架貫通了整個新區。記者了解到,每一條道路的隔離綠化帶、路邊景觀帶的綠化面積均占主干道用地面積25%以上,從而使改造新建的每一條道路都成為城市亮麗的風景線。
在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景區,大同市興建了規模宏大的綠化工程。站在溝底的公路上往四處看,視野所及的范圍內都種上了樹,漫山遍野一片綠色。建成了道路兩旁寬達50米的綠色長廊,形成了266萬平方米風景綠化園。去年竣工的總面積達45萬平方米的東城墻帶狀公園,小橋流水、滿目蔥蘢;市區東北角高達10多米、存量70萬立方米的垃圾山被30萬平方米的森林公園所覆蓋;投資1億多元改造的十里河粉煤場成為占地千畝的景觀公園。
一個新興的“春有綠、夏有花、秋有果、冬有青”的生態城市,正在與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和一座“煤城”有機地融為一體。大同市在古城保護修復和新城建設中大搞綠化工程,不僅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重塑了城市形象,并正在形成生態經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