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與開發商簽了《認購書》后,黎先生在半年的時間內陸續向開發商支付了194萬元的購房款,但是他向開發商提出要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時,開發商卻忽然告訴他,房子已經賣給別人了。黎先生滿腔怒火,一紙訴狀將開發商告上了法庭。
按慣例,由于開發商與黎先生之間只形成了商品房預售合同關系,即使開發商出爾反爾,“成本”卻僅僅是黎先生所支付款的利息而已,一審的確也是如此。不過案件在二審時峰回路轉。近日,佛山中院對此案作出終審判決,雖然依舊認為雙方是預約合同關系,但由于開發商存在過錯,最終判開發商賠償20萬元,這一數目是根據現今的房價等因素而確定的。據了解,這是佛山首例考慮“房產交易情況”賠償購房者的案件。
事件:付了194萬元 房子卻被賣給了別人
2009年,任職南海某房產公司的黎先生看到公司開發的南海里水鎮某“樓盤”項目環境好,又有折扣,決心買一套房。當年7月7日,黎先生和公司就價值320多萬元的一棟別墅簽訂了認購書。簽約當日,黎先生支付了訂金60萬元。
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間,黎先生向房產公司的賬戶陸續打入了134萬元房款。加上之前支付的60萬元訂金,黎先生共支付了194萬元。
2010年初,就在黎先生提出要與房產公司簽訂購房合同并支付余款的請求時,房產公司卻明確表示了拒絕,原因是“房子已經賣給了別人!”
起訴:買家索期待利益損失50萬元
黎先生曾經找房產公司協商,要求房產公司賠償自己的損失,但是房產公司只答應按認購書的約定,返還他已支付的款項及利息。一氣之下,黎先生將房產公司告上了法庭。經法院調查,涉訴房屋確實已經于2010年3月賣給了第三人劉某,并已辦理了網簽合同手續。
此后,黎先生又以房產公司“一房二賣”存在欺詐為由起訴,要求房產公司按照已支付房款的雙倍賠償自己的損害,并另外賠償他期待利益損失50萬元。
一審法院認為,黎某與房產公司之間為商品房預約合同關系,認購書明確約定若房產公司無故單方解除認購書的對應責任為“返還訂金并支付相應利息”。而黎先生亦未舉證證明存在其他損失,故其主張房產公司賠償一倍已付房款及賠償期待利益50萬元損失缺乏依據,法院不予支持。
黎先生不服一審判決,向佛山中院提起上訴。他認為,自己和房產公司之間建立的是商品房買賣合同關系,并已經開始履行商品房買賣合同項下的義務,而不是預約合同關系。黎先生還說,近年來所有大中城市的房價都在上漲,如果自己買到那套房,從2009年至今至少會漲20%,所以這種損失是現實和可預期的,一審法院對此裁決不合理。
上一篇: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報告:房地產價格不會下降
下一篇:國五條地方細則密集落地 政策"組合拳"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