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句“跑下來了”,成為今天的網絡熱詞。眾多評論劈頭蓋臉的把矛頭指向大同縣,1990年代全國刮起的小康風,小康縣是典型,成為小康是一種榮譽和面子。在這個背景下大同縣被冠以了小康縣之名。
16年前的大同縣日子確實比鄰縣好過一些。大同縣是純農業縣,人均耕地較多,從農業收入看,要高于鄰縣。大同縣另外的收入來源是煤炭。因靠大同市東側,大同縣成為煤炭輸出交易重地,境內有兩個煤檢站。大同縣人搞運輸和倒賣煤炭,收入頗豐。當時小康縣的稱號的確給百姓帶來些許自豪。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頂著高帽的生活過了許久,再度回首時只發現得“貧困”者多助,周邊縣城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小康縣”百姓卻只有打腫臉充胖子的份。
與大同縣相比,“貧農”靈丘一直得到從中央到地方的幫助,給錢,給物,給項目。
對比大同縣,靈丘縣城顯得要“發達”。商業街上,有了各種國際品牌的體育用品專賣店。當地有人把靈丘縣城稱作“小香港”。
大同縣戴著“地主的帽子”,靈丘則一直是“貧農”。1985年,靈丘被山西省政府列為重點扶持的多災貧困縣。1991年1月,靈丘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2001年,靈丘被國務院核定為新時期扶貧開發重點縣。
靈丘等貧困縣會得到“輸血式”扶助。貧困縣享受專項扶貧資金、各部門的資金傾斜和定點幫扶、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優惠等等。
還會得到中央對口扶貧。靈丘縣的幫扶單位是團中央。公開報道顯示,1998年8月20日到2003年底,五年中,團中央為靈丘各項建設直接投入資金500多萬元,捐贈汽車、電腦、藥品等各類物品價值530萬元。組織實施各類項目140多個。
山西各省級機關則負責幫助靈丘縣下轄的貧困鄉鎮。1996年3月15日,山西省委為靈丘派駐扶貧工作隊,省體改委、建材局、貿易廳、地稅局、團省委、機電廳、科協7個廳局每個廳局幫扶1個貧困鄉。至2000年的五年期間,山西省委7廳局扶貧工作隊總投資1355.10萬元。
大同市委從1996年開始派出工作隊,市發展計劃局、財政局、民政局等約20個單位在靈丘縣定點包村扶貧。
這個時期的大同縣,剛剛戴上小康的帽子。不但與扶貧政策無緣,小康縣的各項配套支出還帶來沉重負擔。
為官一任,什么最為重要?
大同縣城所在地西坪鎮的景象凌亂:煙霧彌漫、貨車首尾相連緩慢挪動、低矮的建筑散落在僅有的幾條街道周圍……大同縣與大同市區毗鄰而居,但20多公里的間隔令“衛星城”大同縣城寒酸得如同一個鄉鎮。
直到現在,大同縣政府信息網絡中心負責人孫進軍仍然有些憤憤不平,他認為大同縣的貧困落后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小康縣的光”。
當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直言,當初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影響了大同縣的發展。
這位官員隱約記得,大同縣是在上世紀90年代“被成為”小康縣的,彼時的領導為了政績,在統計數字上做了文章,使貧弱的大同縣在數據上很光鮮,為以后埋下了隱患,很多貧困縣的政策難以享受,其后幾任領導也承擔了巨大壓力。
坊間有另一種說法:當時大同縣擁有煤礦、煤檢站,以及磚廠、水泥廠等企業,財政收入還不錯,領導戴“窮帽子”的積極性不高。后來企業關停,國稅地稅分家,大同縣成了真正的貧困縣,但再想要回“帽子”已不可能。
不管是何因素,大同縣統計數據的“虛高”是事實。大同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夏靜安向表示:“大同縣現在沒有什么像樣的產業,很難完成上級下達的GDP等各項指標任務,只能把市里設在大同縣境內的工業園區的固定資產投資等計入其中,而事實上其稅收與大同縣沒有一點關系。”
不過,大同縣最終如愿以償。“從小康縣到貧困縣,大同縣終于回歸本位,找準了自己的位置!”
本文由0352房網首發,若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
上一篇:解密萬科一套半房 買房十多年為何拿不到房產證
下一篇:樓市“假聲音”泛濫 新國五條要求加強市場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