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今年(2013)以來太原市的拆遷面積已達500萬平方米,預計全年拆遷面積700萬平方米,等于我在大同5年拆遷量的一半”
“我不在乎一時的得失和罵聲,罵我我沉得住氣。我們有很多能干的人,一看挨罵就說,算了,我不干了,跟他們相比,我像‘二百五’”
“這是一份令人慚愧的成績單,省會城市不能也不應該有這樣的成績單”
“按照計劃經濟眼光看,城建是個無底洞。按市場經濟眼光看,城市是個產業”
說實話,昨天看紀錄片《大同》,最后耿彥波參加完歡送會,坐在車上哭了,相關媒體也跟著眼眶濕潤了。
突然也能理解,為何“耿粉”們會在他修建的城墻下,奮力呼喚“你快回來”了。然而,再聲嘶力竭地呼喚也阻擋不了,耿市長趕赴下一個片場的腳步。
耿市長一路走來,走到哪,拆到哪,建到哪。作為粉絲,肯定也很想知道他在下一個片場又上了哪些“新戲”,有沒有新的劇情。
相關媒體今天特意梳理了一下耿在太原的軌跡。片場變了,但耿市長的經典戲碼,依然還在:在工地督工,彎腰抓一把土,檢驗包工頭是不是在搞“豆腐渣”;早上與拆遷戶在市政府門口“偶遇”,解決他們的困難;四處去看古跡遺址,一心要把黑乎乎的太原打造成旅游城市。
城建繼續開掛
耿彥波履新太原后,太原的城建便開起了開掛模式,甚至比在大同有過之,而無不及。相較于大同,省會太原無疑更接近權力中心,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省上對耿彥波工作思路的認可。
相關媒體發現剛剛過去的一個月里,耿彥波至少去了三趟工地,有4天是在工地上度過的,而且這三次有一次并未公開報道,還是來自于網友的微博爆料。
1、10月29日上午,據網友爆料,太原市委副書記、市長耿彥波現場調研學府街改造進展情況。
2015年以來,太原共安排新建續建主次干道28項、背街小巷30條,建設總里程110公里,總投資86億元。

太原市委副書記、市長耿彥波現場調研學府街改造進展情況。
2、11月11日,耿彥波親賢北街(平陽路-建設路)現場辦公。該路段預定11月20日完工。耿彥波徒步工地,在一處人行道鋪設工地,耿彥波彎腰檢查地磚質量和鋪設情況(有木有很熟悉,紀錄片里面就有這么一段哦!)
耿的到來也引發了群眾的圍觀,很多市民一路緊隨,拍照,傾聽。

11月11日,耿彥波親賢北街(平陽路-建設路)現場辦公。
3、11月16至17日,太原市長耿彥波對即將全面開工建設的太原市城市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進行了現場調研。二號線是太原市和山西省開工建設的第一條地鐵,為貫穿太原市區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太原市長耿彥波對即將全面開工建設的太原市城市軌道交通2號線。
有人認為,耿彥波在太原一年的拆遷量相當于過去十年。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耿彥波也并未否認這一說法,他表示:“今年(2013)以來太原市的拆遷面積已達500萬平方米,預計全年拆遷面積700萬平方米,等于我在大同5年拆遷量的一半。”
有人質疑他是“耿拆拆”,耿彥波在接受鳳凰周刊采訪時表示,“我不在乎一時的得失和罵聲,罵我我沉得住氣。我們有很多能干的人,一看挨罵就說,算了,我不干了,跟他們相比,我像‘二百五’。作為一個官員,你不干事,你走了以后呢?老百姓罵你懶官、庸官,甚至貪官,那就得挨千秋罵。逃得了一時罵,逃不了千秋罵。”
拆遷
在他看來,自己的造城最終的目的是改善民生,“我主要是修路,改造棚戶區,修學校和建醫院。能否實現’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是一個城市及格與否的標志。目前太原城市化建設中,80%的建設都是民生問題。在城市改造中,我從沒有動過這樣的念頭,即“犧牲老百姓利益”來搞城市建設。老百姓要成為城市改造中的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
事實上,耿彥波確實非常注重拆遷戶的利益,對于拆遷,他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解。
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他表示“以太原為例,目前拆遷中90%的問題都是過去開發商參與拆遷造成的。開發商參與拆遷會帶來嚴重的社會不公平。老實人被拆遷時開發商往往會把價格壓得很低,而對那些不講道理的拆遷戶,開發商往往高價收購,或者使用’黑社會’手段強拆。由此導致百姓認為拆遷會侵害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形成扭曲的社會價值觀。要實行公平拆遷,就必須由政府統一拆遷。目前,太原市約有2萬戶安置不了的滯遷戶,政府都將接手安置。凡是老百姓有上訪的,我告訴房管局,要認真記錄,了解拆遷難的原因。是開發商造成的,就找開發商算賬,該付的錢要付。政府給老百姓買單,但不給開發商買單。”

耿彥波在山西日報報業集團西側大樓前就及早拆遷改造問題現場安排部署。
圖為耿彥波在山西日報報業集團西側大樓前就及早拆遷改造問題現場安排部署。當時,有市民拉著耿市長的手說:“耿市長,你太不容易了,我們支持你,你千萬要注意身體啊!”
在太原,解決不了問題的拆遷戶也會像紀錄片《大同》里的那樣,守在市政府門口等候耿彥波。
文化遺產
在紀錄片里,耿彥波說自己在大同就是文化大同,到了太原就是文化太原,事實上他確實如此。他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來到太原后,我組織力量對全市140多處有價值的文化遺產進行調研,確定了142片歷史遺存保護。在太原古城區,我們就以路為基,把點穿成線、以線形成面,做成’城市會客廳’,來展示太原厚重的歷史文化。”
事實上,在到達太原后4個月后,耿彥波就以太原市市長的身份,在《文化縱橫》上發表了文章《從舊城改造到古城保護》。

耿彥波2011年獲得第四屆“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杰出人物”。
圖為,耿彥波2011年獲得第四屆“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杰出人物”。
耿的羞愧
2015年1月12日,太原市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太原市長耿彥波在談到去年的經濟數據時,停頓了一下,這樣說道“這是一份令人慚愧的成績單,省會城市不能也不應該有這樣的成績單”。

耿彥波出席太原經濟工作會議。
圖為耿彥波出席太原經濟工作會議。
讓耿彥波感到羞愧的成績單是:2014年太原市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5%……
這一成績與去年年初確定的目標相去甚遠。年初確定的預期性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以上。
不給力的經濟讓耿彥波很苦惱,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耿談到:“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還是有多少事找多少錢。錢從哪里來?我的觀點是,按照計劃經濟眼光看,城建是個無底洞。按市場經濟眼光看,城市是個產業。再一個體會是做官還是做事。”
顯然,疲軟的經濟會制肘耿在太原的城建計劃, 但那次全市經濟會議上,耿彥波表示:“太原不能小發展,必須大發展;不能慢發展,必須快發展;不能常規發展,必須創新發展。新常態下不能唯GDP,但是不能不要GDP;要中高速增長,而不是中低速增長。”
事實上,耿彥波離開大同之后,大同的政府債務成為繼任者沉重的包袱。據《時代周報》不完全統計,耿彥波在大同的五年里,大同城建投入超過1000億元,其中政府投入大約近700億元,而大同市每年的財政收入僅在100億元左右,這樣的城建規模可謂空前。
不過,在太原的城建中,耿彥波在舉債方面有所控制。2013年,太原市開工各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程31項,共籌措資金184億元。其中,財政資金54億元,省級支持資金20億元,融資110億元,而太原2013年上半年的財政收入數字為270億元。